你知道為什么人餓了就“想吃”,飽了就沒有“想吃”的念頭了?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咖啡中有致癌物質”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見到過脂肪真實的模樣么?這些與個人健康息息相關的問題,其中包含了許多科學知識,而科學家們始終開展著各種基礎科學研究,以期尋找出讓人類保持健康的奧秘。
5月19-2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院(以下簡稱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開展了以“科研創新助力健康”為主題的公眾科學日,通過“對話科學家”、“科學零距離”等精彩活動,讓公眾走進研究所、踏入實驗室,聽聽科學家將深奧的科學研究化為接地氣的知識點;看看那些平日沒有機會見到的各種儀器;甚至自己上手,在研究員的指導下操作一番。
“對話科學家”環節首講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營養代謝與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郭非凡研究員為大家解讀《營養感應與健康》。她以科學視角介紹了人體必需的營養素、營養不良和營養過?,F象等,并結合實驗室研究工作,解讀了營養感應的機制以及與代謝疾病的關系等,并提出了精準營養的概念。原來人的饑餓感正是人體的營養感應機制為了維持代謝穩態而作出的反應。不同個體對飲食應答和代謝調控存在差異,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些人喝開水都會胖,所以如果想維持一個健康體魄,因人而異的營養攝入方案必不可少。
報告結束后,來自上海市七寶中學、上海市文來中學和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的學生上臺與廖侃研究員、郭非凡研究員就報告話題進一步面對面探討。孩子們提出了氨基酸過量是否與癌癥有關、在食物中去除了亮氨酸是否會導致營養攝入不均衡等問題,專家在作答后表示,“這些問題都頗有深度,看來你們都很會思考,這是非常好的科學態度?!?/span>
第二天的“對話科學家”環節由同一實驗室的尹慧勇研究員以咖啡中的致癌物為引線,談了談舌尖上的安全問題?!懊刻煺:纫槐Х人鶖z入的丙烯酰胺量并不足以致癌,我們要學會理性看待身邊的食品安全問題”尹博士的善意提醒讓前來一探究竟的社區居民放下了心。
除了邀請科學家就一些公眾關心的營養健康方面的問題進行科學解讀,營養與健康院還開放了營養代謝與食品安全、腫瘤與微環境、計算生物學三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的共計十多個課題組,讓公眾與科學來個“親密接觸”。親眼從顯微鏡中觀察脂肪的構造、神奇的電泳技術能分離出蛋白質、居然還有會發熒光的細胞……通過近距離的觀察與實踐,讓公眾發現科學還挺好玩!
據悉,營養與健康院的第四屆全民營養周也同期進行,在互動展臺上,營養專家提供咨詢、義診;免費檢測體成分、參觀人體營養代謝實驗室等系列活動,使公眾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正確的營養和健康體重方面的理念和知識。
《上??萍紙?/span>》 記者劉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