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推薦的“特效”營養品,為什么我吃了卻沒什么用?親戚朋友“現身說法”的飲食好習慣,為什么自己“依計而行”效果卻不明顯?原來,膳食營養對健康的作用存在顯著的個體間差異。昨天閉幕的“2017精準健康和精準營養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荷蘭應用科學研究院和德國巴斯夫集團共同成立“精準營養科研轉化產業聯盟”,瞄準精準營養前沿研究和應用,尋找能夠幫助人們按體質狀況和健康水平制訂的個性化“營養套餐”。
從精準醫學到精準營養
對普通人來說,精準醫學不太陌生,精準營養卻有點陌生。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人國民營養的總體水平顯著改善,但仍面臨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的現狀。尤其是與肥胖和多種與營養相關的重大慢病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某些癌癥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迅速攀升,如何“有營養”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今年7月,國務院《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新聞發布會上,衛計委曾指出“國民營養事關全民健康、國民素質提高和社會經濟發展”?!熬珳薁I養”作為前沿的營養研究領域,與“健康中國”關系越來越密切。其實,“精準營養”與關注疾病為主的“精準醫學”不同,“精準醫學”更為關注健康促進和疾病預測預防,“精準營養”則將改變以“群體”為對象導致的干預效果欠佳和食物資源浪費弊端為研究切入點。
最新的精準營養研究,借助多組學的多層次分子信息和新的營養標志物并結合其它先進技術,更系統和精確地解析遺傳和環境因素對營養需求和健康的影響,以及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和機理,從而為普通人提供精準的營養評估診斷和精準的營養干預。
構建產學研用大平臺
湯臣倍健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張旭光博士告訴記者,個體的健康狀況是動態變化的,會隨著年齡增長、 環境變化、急慢性疾病的發生等因素而變化。而個體健康狀況又是一個相對動態的平衡體系。精準營養的從科研到應用,有很多基礎性的工作要做。例如基礎研究、機理研究、組學與人群隊列的研究、數據聯合與數據解讀、檢測技術的開發、標志物與方法學的建立、應用轉化商業模型、消費者調研、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等。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實現精準營養科研的轉化和產業化。
新成立的精準營養科研轉化產業聯盟,首次匯集了國內外營養健康領域的頂尖科研機構和知名行業巨頭,這在學界和業內并不多見。聯盟通過科研院校與企業的橫向聯手,打通大健康產業上下游的縱向銜接,構建研發應用生態圈,實現產、學、研、用的一體化,為“精準營養”從理論到產業提供轉化和推廣應用的渠道和商業模式。
本次大會主席、中國營養學會基礎營養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旭告訴記者,目前,聯盟已明確行動計劃,設立“精準營養科研基金”,為最新的“精準營養”研究成果提供產業轉化平臺。同時,聯盟還將建立精準營養產業發展所需的相關技術及標準、及時傳遞國際前沿理論、公眾教育等。未來,該聯盟將是全球精準營養領域資源最豐富、最具活力的科研平臺之一?!?/p>
《新民網》2017年11月8日
記者:馬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