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一群科學家經過長達六年的努力,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種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這項轟動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就誕生于今徐匯區岳陽路320號的一座老樓里。半個多世紀來,“胰島素精神”在“320大院”代代相繼,感召著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李林便是其中一位。進入生化研究領域近40年來,李林在每一個重要節點的選擇,都與“胰島素精神”有著某種契合。
偶然中的必然:走進生化大門
少年時期的李林是標準版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參加各類競賽獲獎不斷。由于偏愛化學,迷戀于做實驗的奇妙體驗,中學時他早早確定了南京大學化學系的目標。
1979年的夏天,李林在高考后順理成章地填上這一志愿。而此時,他的班主任濮老師不經意間提起:現在剛剛興起一種新的交叉學科,是用化學的方法研究生物學的問題。于是,李林騎著自行車跑到招生辦改了志愿。不久后,他如愿進入南京大學生化專業?!半m然當時也沒太懂,就是覺得很有意思,也有一些追求新奇的想法在里面?!崩盍终f自己是個喜歡挑戰的人,雖然是在偶然中得知的信息,卻導向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兩年后,李林與當時的學妹、如今的妻子張芹相識。在張芹的眼里,這位學長有著諸多特別之處:功課對他來說好像很容易,花很少的時間學習,卻總拿到很好的成績;他跟每一級的同學關系都特別好,大家好像都認識他;他想問題總是直中要點,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去問他總能解決;他對時間的把握堪稱“神奇”,任何時候問他現在幾點,報出來的數字前后誤差從不超過三分鐘……后來,張芹知道了他學習和做事的秘訣:專注、高效。自中學起,李林就給自己定下了固定的學習時間,“每天晚上7點到9點,鬧鐘往那兒一放,完全進入學習狀態,這個世界對我來說就像不存在一樣?!?/p>
專注、高效的學習方法,極強的時間管理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再加之對生化專業的濃烈興趣,以及一份保持好奇、熱衷挑戰的年輕心態———李林具備了成長為一名優秀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四年后,李林本科畢業,考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這里曾誕生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等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也是李林向往的殿堂級學術機構。在此期間,李林師從導師許根俊院士,做“酶學”研究。畢業時,他獲得了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并于次年遠赴美國繼續學習。
院長信函:學好本事報效祖國
“李林同志,欣聞你順利完成在美國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如期返回祖國,特致函表示熱烈歡迎!”1992年,李林在美學習兩年后回國。時任中科院院長周光召特地致信歡迎,各大媒體聞訊蜂擁而至。
一位近年來發表了許多重量級論文的年輕科學家放棄國外的高職、高薪,選擇歸國,這在“許多人千方百計想出去”的當時著實是個大新聞。但對李林來說,這本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我來美國是為了學習,完成學習了自然就要回去?!痹诿肋M行博士后研究的第二年,妻子張芹前去探親,她所看到的李林幾乎是整天泡在實驗室里,此時正值他發表學術文章的“高產時期”。用李林的話說:“那兩年時間見識到了處處‘比我們高一大截’的西方,也學到了一身本事,該回去了?!甭犅勊麑⒒貒南?,有不少朋友相勸,提醒他慎重考慮,以免今后有所遺憾。而事實上,李林的考慮很簡單,他問張芹:“你覺得我們的國家現在需要我這樣的人嗎?”“當然需要!”“那還有什么理由不回去?”
“我相信你回來的選擇是正確的。作為一名中國的知識分子,扎根在祖國的土地上,通過自己的誠實和辛勤的勞動,為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和四化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年華;為祖國的強盛和民族振興貢獻知識和力量,這才是真正實現了人生價值。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愛她和為她奉獻的赤子?!敝芄庹僭洪L在給李林的信中如是對他說。
回國后的李林,果然開啟了如同“開掛”一般的科研之路。1993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1995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6年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青年學者獎”,1997年獲第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9年以來相繼主持基金委重大、科技部973、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及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項目……
身份轉型:王應睞先生是心中的標桿
有人問李林:常年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且取得如此密集而豐碩的成果,這個過程不會太枯燥嗎?李林的反應是略顯驚訝的:“沒有興趣,才會覺得枯燥。我恨不得什么事情都不干,就想在實驗室里,那簡直太有意思了!”
全身心投入科研和教學工作中,于李林而言是最大的快樂。然而,他還有更大的責任要承擔。2002年,李林在一次實驗中被三個電話打斷———那年他開始擔任生化與細胞所常務副所長,管理事務多了起來。這是李林的最后一個實驗。這一天,他做出了另一個重要的選擇:“一個人發揮作用,既可以是自己做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還可以是帶領團隊群體式獲得更大的成就,就像生化所的老所長王應睞先生那樣?!?/p>
鮮為外界所知的是,在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項半個多世紀前的世界級重大科研成果背后,有一位令人敬重的科學家:中國近代生物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王應睞。從1958年開始,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家單位的科學家組成協作組,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在艱難的條件下,王應睞運籌帷幄,盡全力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最終帶領科學家們成功地人工全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而在發表的相關論文和獎勵證書中,他卻從不留名:“這項成果中,我只是組織的人,不是科學家,不應該署名?!?/p>
如今,“320大院”里有王應睞先生的塑像;生化樓大廳一側墻壁上刻著他書寫的“獻身求實團結奮進”的“所訓”,另一側是他生前辦公室的實景原貌;樓上還有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展廳。李林會在這些地方駐足。曾經,王應睞先生在彌留之際拉著李林的手,“雖然他已經說不出什么,但我知道那是一種囑托?!痹诶盍中睦?,王應睞先生是擔得起“德高望重”四個字的科學家,無論是對人才的愛護、對重大項目的貢獻、對自身品德的要求,都是自己永遠的標桿。
近些年來,李林的工作繼續向細胞生物學延展,201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不放松科研———這個“貫穿一生”的主業同時,李林在推進上海生科院深化改革中做了大量工作。此外他還擔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及第六屆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會長;在擔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提出了許多與科研相關的建議,引起部委和國家重視。
《勞動報》2017年7月24日4版
記者郭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