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路320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半個世紀前,在這個科學家們口中的“320大院”里,曾經誕生過一項轟動世界的科研成果——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一成果距諾貝爾化學獎僅一步之遙。如今,李林接過了上海生科院的大旗,這位真性情的科學家用對科研的滿腔熱情接下了“胰島素精神”,像極了一團火,用生命的燃燒續寫著傳承的意義和價值。
李林,中科院院士,現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會長。面對媒體不善言辭的他卻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大拿”,他的故事該從何說起?
兩個決定,兩次選擇,獻身科研報效祖國
修改高考志愿是李林做出第一個重要決定,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他人生的軌跡。1979年,李林18歲。中學時化學成績優異的李林早就被南京大學化學系“相中”,然而班主任一句不經意的話卻點燃了他內心追求新奇的小火苗?!吧锘瘜W,用化學的方式研究生物學的問題,應該挺有前景的?!本鸵驗檫@句話,18歲的李林獨自騎著自行車去了招生辦,把自己的志愿改成了“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叵肫甬敃r的一幕,李林還記得每一個細節,南大化學系的教授沒等到他的志愿書,特地上門詢問情況。而這個看起來甚至有點“輕率”的決定,卻為他打開了生命科學的大門。大學畢業后,李林考上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順理成章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回國是李林做的第二個重要決定,這個決定成就了今天的他。1992年,李林剛過而立之年。從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以優異的科研成果完成博士后工作,李林謝絕了美國相關研究所的邀請,回到上海生化所,這一舉動被傳為佳話。當時的中科院院長周光召特地給這位首屆院長獎學金特別獎的獲得者寫來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這封信李林至今還保存著:“我相信你回來的選擇是正確的。作為一名中國的知識分子,扎根在祖國的土地上,通過自己的誠實和辛勤的勞動,為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和四化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年華;為祖國的強盛和民族的振興貢獻知識和力量,這才是真正實現了人生價值。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愛她和為她奉獻的赤子?!?/p>
在出國潮涌動的那個年代,為什么選擇回國?“就是覺得一樣是做科學研究,如果能在自己的國家把科學事業做起來,會有更大的成就感?!?5年后,說起這個決定,李林坦言,當時西方的科研水平比國內高一大截,他選擇了更具挑戰性的回國,帶著從國外學到的一身本事。
“當時有很多人勸他留在美國,我也問過他,做這個決定會不會后悔,他就問了我一個問題”,對于回國這件事,李林的夫人張芹的記憶里有這樣一段對話,讓她至今仍清楚地記著,“他問我,你覺得中國需不需要我這樣的人?我說需要,他說,那不就行了?!?/p>
追求新奇,為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選擇挑戰,“骨子里的東西”注定李林會走上科研的道路,描繪了他人生的藍圖,而真正讓他成為一名優秀科學家的,是他對科學研究的滿腔熱情和扎實嚴謹的態度。
滿腔熱情,扎實嚴謹,科研終是最愛
師從“酶學”大師許根俊院士,李林說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績跟當年打下的扎實的酶學基礎有非常大的關系。他還記得自己精心設計的第一個生化實驗,在他研究生入學的五天后,是關于酶的提純;一年以后實驗成功時,他激動得差點哭了。
這樣的熱情在李林成為別人的導師后,依舊不減分毫,即便到了現在,他仍直言,做科研是他的最愛,是他最大的夢想?!皩茖W研究感興趣的人永遠都不會覺得實驗過程枯燥,學生如果對科研不感興趣,你對他的任何講授都毫無意義,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感受和熱情來感染他們?!?/p>
1999年進入李林實驗室的潘巍峻是他的學生之一,當時李林的實驗室只有6個人,實驗的操作、記錄都是他手把手教的?!袄罾蠋熃洺v一些笑話來告訴我們做研究應該有的態度和應該明白的道理,他告訴我們要講求效率,要有目標,他告訴我們,實驗結果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沒有不好的實驗,只有不好的設計?!?/p>
潘巍峻說,老師教會他的是,要保持對科研的熱情,要有國際眼光,要瞄準國際前沿的目標,要沉得下心,一步一步做研究?!氨M管他現在很忙,但科研仍然是他的最愛,只要有時間,他就會把他的研究做下去?!?/p>
勇挑重擔,敢于擔當,成效收獲成就
2002年,李林擔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常務副所長,正式走上了科研管理崗位;2013年,他出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長。他的工作重心也從個人實驗室的科學研究轉向了科研機構管理與建設,他尤為重視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上海生科院在國際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國內重要的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機構,作為院長,他有很強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李林任院長以來,一手抓發展戰略謀劃,一手抓內部管理機制,結合院情提出‘一級法人兩層管理’的理念,發揮了各研究所的主體作用,極大調動了各所的積極性?!痹谏虾I圃狐h委書記湯伯偉看來,他的“搭檔”李林不僅是一位科學水平極高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擅長謀劃的優秀的戰略科學家。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副所長,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金秋眼里的李林是個“接棒者”,也是個“傳承者”。他勇挑重擔,敢于擔當,推動了生科院體制、機制上的改革,做強每一個單元,釋放生產力。更重要的是,李林接下了老一輩科學家們的“胰島素精神”,淡泊名利,敢于攻堅克難,善于協同創新,營造了單純、高效的科研文化氛圍,而這種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科學是平等的,這點在李林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做科研,他在實驗室里沒有架子,享受科學本身,和學生、同事一起設計實驗,分享成果;做管理,他能包容科學家的性格,尊重科學家獨立的思想和平等的人格。生科院的這種文化底蘊影響著每一個做科學研究的人,踏實、團結、顧全大局?!?/p>
而在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上,李林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耙詫拸V的事業舞臺凝聚人才,以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支持人才,以科學的評價機制用好人才,以一流的服務關愛人才?!睖畟フf,“上海生科院引進人才都是根據需求有的放矢,充分發揮專家評審委員會的作用,搭建平臺,做好各方面服務,讓人才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所能,各盡其才?!?/p>
李林說,現在他的“職業成就感”來源于研究院取得新的突破,取得重大的成績。而擺在眾人面前的是,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上海生科院共有5項成果入選,占據了半壁江山,這在上海生科院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雖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科研文化底蘊的厚積薄發讓這樣的結果成為了必然。
不同身份,認真履職,責任使命傳承
如今,李林有了更多的身份: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會長,每一個頭銜對于他來說,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上海知聯會是團結和引導廣大黨外知識分子加強學習、建言獻策、幫困扶貧、聯誼交友的組織。1999年,李林加入知聯會,現任第六屆知聯會會長?!八貏e重視知聯會自身建設,注重思想、組織、制度建設。他推動知聯會理事積極建言獻策,為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敝摃睍L、上海市政協常委姚莉這樣評價李林。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李林從科研領域出發,積極建言獻策?!八岢?,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不高,不光是轉化機制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基礎研究還不足,很多成果達不到轉化的程度。他建議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提出對看準的項目要長期、穩定地支持。而在人才方面,他強調科技創新核心靠人才,重視引進人才,也注重培養、使用人才。他說,本土人才和海外人才要一視同仁,誰有才就用誰?!?/p>
“一個人發揮作用不僅僅在于自己做出了什么重大科研成就,還可以是帶領一個團隊取得更大的成功?!彪m然李林說,他最大的夢想是回到實驗室去做實驗,但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在不同的崗位上,最大程度地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如果要說李林的偶像,夫人張芹首推王應睞院士,他是生化所老所長?!吧鲜兰o60年代,中國人工全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及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這是新中國彪炳史冊的兩項重大科研成果。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王先生,胰島素合成及核糖核酸合成可能不會那么快成功,但他本人沒有在任何一篇相關的學術論文上署名。這樣的人對科學不也是有很大的貢獻嗎?”
李林說,王應睞先生彌留之際,握著他的手,雖然當時已說不出什么,但他知道,那就是一種囑托……
東方網 2017年7月24日
記者:毛麗君
前中科院院長周光召寫給李林的信
李林指導學生做實驗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李林認真履職,積極建言獻策